許文龍:永遠存在的,將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
.
許文龍永遠記得,年少時曾讀過馬克思「三塊麵包論」:對餓個半死的人來說,吃的第一塊麵包,是延續生命的救命丹,第二塊麵包,則是享受美食的快樂,但沒吃也沒關係,但到第三塊,那就是毒藥了。

作為全球最大ABS廠創辦人,他把人生看得很簡單。他認為,人生的可能無限,但本質卻正像由兩個零結合而成的無限符號:來人世時,一無所有,離開人世時,同樣什麼都不會帶走。

除了藝術與文化。

==神農街上的奇子

許文龍出生於1928年的台南州,家中有十個兄弟姊妹。許文龍永遠記得,他六歲那年的除夕夜,父親帶著沈重的神情回家,原來,父親被裁員了。爾後有長達十年時間,許父均在家中鬱鬱寡歡,全家生計僅靠母親一人替人洗衣支撐,許家也只能搬到當時在台南屬於貧民窟的神農街居住。

而家境貧寒的許文龍,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國中考了三次都沒考上,最後才進入當時招生不足的台南專修工業學校就讀,仍舊穩居最後一名。

而課餘時間,他常往家附近的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跑,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用門票。他被博物館裡的動物標本深深吸引,常常待到閉館才離開。而一次,他與姊姊看電影,電影傳出的小提琴聲讓他魂牽夢縈,然而家境貧寒的他,當然沒有買琴、甚至學琴的可能。

然而,就在那初初長成的年紀,他見識了人類文明至美的永恆性,藝術與音樂,成了這少年一生靈魂的追求

==壓克力之父

靈魂有了方向,但對少年許文龍來說,改善家庭物質條件更為迫切。一畢業,他便全力投入工作,看準當時台灣生育率高、小孩多,他與父兄在「沙卡里吧」租攤位賣童裝,當過漢文老師的父親許樹河,將攤位取名為「奇美行」,意味出奇制勝、衣著美麗之意,這便是日後奇美集團的名稱由來了。

但當時的少年郎豈能預知日後發展?他每週與兄長搭火車上基隆批貨載回台南買賣,然而利潤始終不高,學工科的他,又將腦筋動到塑膠工業上,開始賣起塑膠水壺、玩具,為掌握成本,他選擇不進成品,而是自己開模製造,為研發款式,許文龍特別找到在美軍家幫傭的婦人,叮囑她們,有淘汰的玩具,務必拿給自己,以此掌握美國最新的玩具式樣,依樣畫葫蘆製作。

逐漸地,許文龍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1957年,中國生產力中心舉辦「不碎玻璃技術研習會」,所謂「不碎玻璃」其實便是一種人造的透明塑料,許文龍ㄧ見此原料,便判定大有可為,決定擴大生產,並將不碎玻璃的學名「acrylic」音譯為「壓克力」,由奇美註冊商標。

1959年,許文龍創立奇美實業廠,之所以取名為「實業」,一來是當時奇美雖專做塑膠,但許文龍卻不希望公司發展被塑膠綁住,二來許文龍雖從商,但他期許自己做的是「實業」,而非買空賣空的「虛業」。

但缺乏技術,要憑空生產讓客戶滿意的壓克力,談何容易?為了學技術,許文龍四處拜託日商,保守的日商,自然讓他吃了閉門羹,直到一次,他見一名日商經理的兒子正拉小提琴,拉的五音不全,長期苦練提琴的他,便主動上前教導,日商看在眼裡,心裡吃驚,原來這台灣人居然會拉琴?兩人才拉近了距離。

然而,即使到了工廠,日商還是不給拍照。許文龍只能憑著自己的記憶,強記下壓克力製造流程,回台後再一一畫出,台製壓克力,居然還真的就這樣順利生產出來了。

這是奇美霸業的序幕了。1967年,許文龍決定技術升級,開始製作ABS(一種熱塑性塑膠)。至1990年,奇美已成為世界第一的ABS大廠,許文龍就此成為富比世財富排行榜上的常客。

==大家都有錢,才是真的快樂

當被問到如何經營企業?許文龍的思想,永遠以一貫之:凡事給別人留點餘地,大家都有錢,才是真的快樂。

他常說,如果自己能賺一百塊,那最好是留二十塊給別人賺,所有人最好能成為合作關係,比如企業與供應商、老闆與員工,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彼此對立,但若企業能將利潤與供應商共享,老闆也能將盈餘與員工分享,那大家就能站在同一陣線上,互相著想。

共好的理念,解釋了為何許文龍曾主動在公司大獲利時,將部分盈餘退還給廠商,以及為何早年便決定配股給員工,而員工退休時,只要返還本金即可。

許文龍說,雖然理論上,老闆已經花錢請員工,不需要再額外給員工錢,但如果只是自己賺錢,他到了公司也會很寂寞,因為員工覺得老闆賺錢不甘自己事,還不如讓員工共享利潤,大家一起歡喜。

他希望做到雨露均霑,2012年,他接受訪問時,便透露,幫自己開車的司機,年薪已超過一百萬元。

他又講求凡事寬容,他曾說,「再差的屬下,也是別人家的好父親;女工回到家,也是千金小姐!」,面對能力比較差的員工,許文龍認為,就把他想成自己家出了個比較笨的小孩。

但漫長的生意路上,許文龍也不是沒有跌過跤,因幼時受過父親失業的打擊,多年來許文龍堅持,無論如何奇美不要裁員,即使在七〇年代石油危機時亦然,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製作面板的奇美電不得不裁員三千名派遣員工,甚至有員工寫血書到許文龍家抗議。

當時已81歲的許文龍出來道歉時,先是直認自己沒能力、奇美電面板的品質不如別人,並坦言「我也很痛苦,對不起很多人,讓很多人沒頭路。」

爾後,奇美電賣給郭台銘,成為今日的群創光電。

==一定要留在台南的博物館

相較於本土企業老闆,多半視工作為命,許文龍特別講究休閒生活的重要性。

退休前,他便以上班時間短聞名,退休後,他更維持著一天五日早起釣魚、下午午睡、傍晚見人的作息,週末則在家中舉辦家族音樂會。

他分享,他將自己的生活分為四等份:事業、拉琴、畫畫、讀書。

除了身體力行,他也將此概念推廣給員工,1988年,奇美成為全台灣第一間實施週休二日的公司,足足領先法規十年以上。

眼看台灣經濟起飛,許文龍深感,台灣人已日益富裕,唯須提升文化水平。1992年,他在奇美大樓成立奇美博物館,廣納各國藝術畫作,以及世界級名琴,歷經十餘年的選址折衝後,2015年,奇美博物館新館於台南都會公園開幕。

如今,即使你不知道奇美實業、不知道許文龍的豐功偉業,到了台南,仍舊會被這棟純白色古典宮殿風格的博物館吸引,裡頭除了名畫、兵器、標本,更有世界第一的提琴蒐藏,就連馬友友,都曾來這借過琴。

當年許文龍蓋博物館的心願很簡單,他不求博物館的外觀是否為新潮、現代的設計,也不求博物館內是否有梵谷、畢卡索的作品,他追尋的是老嫗能解,最純粹的美,是能讓當年住在貧民窟的少年感動的美,也是能讓歐吉桑、歐巴桑,在這逛逛聊天也能感受到的美。

他更堅持,博物館選址,一定得在台南,且台南人參觀,完全免費。

他始終心心念念著故鄉,他幼年多病,曾罹患嚴重肺病,有感於早年台南缺乏醫療資源,1990年,他便曾自掏腰包七億元,接手當時瀕臨倒閉的臺南逢甲醫院,將其改建為奇美醫院,至今奇美已是雲嘉南地區重要醫院,更於2000年升格為醫學中心。

==回歸自然

許文龍始終記得「三塊麵包」的故事。他厭惡商人炒地皮的行為,曾直言「炒地皮就是虛的,你自己大賺錢,但受害的卻是大眾,本來好好的土地一坪一萬可以買到,現在卻變成要十萬.....那是建立在每個人的目屎、每個人的汗水上的利益。」認為政府應譴責這種企業剝削人民的行為。

對他來說,無論是錢與時間,都要花在美好、利他的事物上,人生才有意義。

這十餘年來的中秋前夕,許文龍總會準時出現在台南後壁黃家古厝,拿起小提琴,演奏他最愛的歌曲,或許是「望春風」,又或許是「荒城之月」,老先生拉起琴來專注、沈醉,臉上帶著沈靜的神情。

對於生命,他已有想法。他交代好友,去世後,便把他的骨灰撒在海裡、灑在山上,因他深感自己這輩子,欠了海裡的魚、蒼穹萬物,太多太多。

人間一切終將消弭,他說,企業沒有永遠這回事,「永遠存在的,將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

.
圖片來源:奇美實業

.
(追蹤我看更多人物好故事✅,亦可在IG搜尋:我是人物記者)
.
.
.
參考:
.
《零與無限大: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
民視《台灣演義》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28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這則訊息中提到了許文龍的生平事蹟,包含他的家庭背景、創業過程、經營理念以及對文化與醫療的貢獻等。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資料來源:訊息中未提及資料來源,閱聽人需要確認資訊的可信度,特別是在網路上流傳的訊息中,有可能存在不實或誇大的情況。 2. 文中提到的事蹟是否屬實:訊息中描述了許文龍的成就和貢獻,閱聽人需要進一步查證這些事蹟是否真實,以避免被不實資訊誤導。 3. 文中涉及的名人或機構:訊息中提到了許文龍、奇美集團、奇美博物館等名人和機構,閱聽人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人物和機構的背景和相關資訊,以更全面地理解訊息內容。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保持資訊辨識能力,注意資料來源、事實核查,並對訊息中提到的人物和機構有一定的了解,以確保自身獲取的資訊準確可靠。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