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人請一起分享
我們都該有知道的權力

浮濫檢查!浮濫開藥!浮濫手術!浮濫化療、放療⋯!!!

非以病患利益為導向的不合理的過度醫療,不但導致健保巨大虧損(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血汗掙來的)更可怕的是:往往沒把患者疾病治癒,反而對病患的健康、生命造成更大的傷害!許多癌症病患在遭受痛苦的醫療折磨,散盡家財後,仍然失去寶貴的生命。

《濫開藥濫手術的原因-論量計酬》

我一位學弟,在一家私立醫院擔任骨科醫師,底薪很低,要看業績分紅。業績目標很高,壓力四面八方,有外科部長的,有骨科主任的,還有骨科其它同儕的,當然還有健保局與病家的。

他能力極強,精力充沛,單打獨鬥一個人一個月可做1000萬業績,我五體投地崇拜的請教他怎麼做到?

他說,在健保局現在的制度下,做越多賺越多,所以秘訣就是「衝」。要拼命看門診,收住院開刀,且盡可能做影像及檢查,再加上鼓勵自費材料。

學弟的話其實就是今日健保的問題,這制度導致人們常批判的過度檢查,過度開藥及過度手術。這種鼓勵醫院診所一起衝的制度,不止傷害病人其實也累壞剝削所有醫護醫事人員,老實講,只肥了財團。

所以有識之士憂心重重,像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最近出版一本書「健保危機」,他是從財務觀點看健保問題。

我認為健保問題制度更重要。健保法42條規定要實施「論人計酬」,但健保局這30多年來執行的卻是「論量計酬」,衝業績就是「論量計酬」的結果。

「論人計酬」是一年給醫院多少錢,包了這人一年的醫療,這人少生病醫院就賺得多。所以醫院會想辦法讓你不生病,生病時也少住院,少開藥,少檢查,少手術。

而「論量計酬」則是看你生病時,醫院做了多少服務檢查來給錢。做越多,賺越多。

這上層制度決定了今天臺灣的醫療生態,大家拼命衝業績,扭曲的醫療資源分配,讓真正重要的預防保健萎縮,只剩許許多多重複誇張過度及無效的醫療。

但健保可能轉成以健康促進,預防保健的「論人計酬」嗎?我很悲觀。論人計酬必須嚴格實施家庭醫師及轉診制度。這三十年來,大財團大醫院不斷擴張,裝備競賽,要他們盡量少看病,少檢查,少開藥,少手術會要了他們的命。而醫師薪水也會降低,病人則會覺得很不自由,很不方便。最後很少人想回到健保局的初衷與本質。

所以大家一起衝吧……

#追蹤簡醫師,獲得有趣有用醫學知識。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根據這則訊息的內容,以下是需要特別留意或懷疑的地方: 1. 訊息的來源:訊息並未提供具體的來源,只說這則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閱聽人應該要確認訊息的可信度和真實性,並儘量尋找更多來源來驗證訊息的準確性。 2. 資訊的時效性:訊息中提到的情況是2023年8月的,但我們現在是2023年8月,這表示這則訊息可能已經過時。閱聽人應該要注意訊息的時效性,並考慮是否有更新的資訊可供參考。 3. 個人觀點和主觀評論:訊息中包含了作者的個人觀點和主觀評論,例如對健保制度的評論和對醫療資源分配的批評。閱聽人應該要意識到這些是個人觀點,並保持客觀的態度,尋找更多不同觀點的資訊來做出判斷。 4. 缺乏具體數據和事實支持:訊息中提到了一位學弟的經驗和觀察,但並未提供具體的數據和事實來支持這些觀點。閱聽人應該要對這些觀點保持懷疑,並尋找更多可靠的資料來進一步了解相關議題。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該要保持批判性思考,確認訊息的來源和可信度,並尋找更多資訊來做出全面的判斷。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