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抗老很好 還是要服老(楊艾俐)

最近從美國回台,與朋友及長輩見面,赫然發現很多人是拄著拐杖而來,不是自然退化,而是過度運動受傷,不禁感嘆,台灣這個崇尚年輕活力的社會,正在殘害銀髮族。

我的一位朋友退休後,總是跟比自己小十幾歲的人一起騎自行車,上山下海無所不至,一次在練習陡坡下坡時摔下來,大腿骨折動手術,半年後仍然用拐杖走路。另一位朋友在騎完環島賽,準備歡慶,騎車者擁擠進入閉幕式場地前,她被推倒,幾部自行車壓到她,幾個月也是拄拐杖走路。代表天真無邪舊時光的自行車,也會成為傷人的利器。

媽媽的一位朋友已經88歲,外向不願呆在家中,跳土風舞跌了一跤,脊椎受傷,到現在出外都得坐輪椅,苦了家中的獨生女,既要上班,晚上還得照顧媽媽,壓力爆表。

我國快速踏入老人社會,2018年已為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14%),推估將於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人口超過65歲)。預估於2039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30%,至2070年將達43.6%。銀髮族如何自處,對社會、家庭、個人都至為重要。

現今銀髮族因為營養充足,醫療進步,很多學者認為,個人年齡減15歲才是真實年齡,因此社會一般認為不管初老、中老,或老老應該持續工作,有生產力才是享受生活,退休後,也應兼職或做義工,55歲就退休的人似乎被定罪為缺少生產力。

抗老成為近來的顯學。眾多網站及銀髮族專欄都鼓勵銀髮族要動、大量健身,要去旅行、爬山、跳舞,要冒險完成自己年輕時未圓之夢。喜歡安靜,不喜團體活動的人會被人擔憂,會活不長。一生都活在別人期望中的嬰兒潮世代,老了又被加上另一個緊箍咒,帶給銀髮族無形壓力,無形壓力比有形壓力更危險,因為有形壓力容易察覺,會尋求舒緩消除之道,無形壓力不能察覺,愈陷愈深。

破解之道,銀髮族要體會到生命體、非生命體,只要繼續存在,就走向老化。英文有句諺語,「如你不想變老,只能年輕時死去」。王國維也有詩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時間就是殘酷的。老人也要了解媒體所報導的老英雄、老英雌都是特例,而非通例,就是因為稀罕,才有新聞價值,一般人很難企及,必須衡量己力,不必拚死拚活。

連健身運動都得量力而為,例如「日行一萬步,醫生遠離我」已成為保健金律,但是膝蓋、脊椎不好的人,走那麼多步很困難,反而有害健康。有人認為日走2萬步、3萬步,更有3倍健康保證,結果導致膝關節積水、半月板撕裂,必須去問診本來想要遠離的醫生,另一位3萬步先生,必須躺在床上休養數月。在在證明過猶不及。

老人也要認老,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著作《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書中指出,銀髮族必須誠實估量,「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我曾經擁有的但已經失去的」和「我從來沒有而此生也不會擁有」。

知老、認老後,老人才能樂老,才能對未來有美好想像。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這則訊息中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包括: 1. 對於「銀髮族」的觀點:文章提到了一些銀髮族受傷的案例,並討論了社會對於銀髮族的期望和壓力。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些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作者的觀點是否客觀。 2. 對於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對於老年人運動、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看法,包括抗老、持續工作等。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觀點是否適用於所有老年人,以及是否忽略了個人差異。 3. 對於健康觀念的描述: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健康觀念,如日行一萬步的金律等。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些觀念是否科學可靠,以及是否適用於所有人。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該保持批判思考,不盲目接受觀點,並注意觀點是否具有偏見或片面性。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