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曾說:
「我心目中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是古人到現在的中國,是從邊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國,包括海島,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個中國。
所以我的感性裏面的想象,所謂中國或者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麽,半徑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半徑拉得更長一點,這個圓就可以畫得更大。」

余光中在散文<從母親到外遇>更直接闡明了在台灣人認同上產生的糾結:
「我當然是台灣作家,也是廣義的台灣人,台灣的禍福榮辱當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時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國人了:華夏的河山、人民、文化、歷史都是我与生俱來的“家當”,怎麼當都當不掉的,而中國的禍福榮辱也是我鮮明的“胎記”,怎麼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灣,在不少場合,誰要做中國人,簡直就負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馬,卻要說白馬非馬。這矛盾說來話長,我只有一個天真的希望:“莫為五十年的政治,拋棄五千年的文化。”」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11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Lin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personal perspective
originally written by Lin
本文原載《人生與舞台》。
隨著「台灣人」認同的攀升,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跌落谷底,政大選研中心與中研院的數據分別是3.3%與不到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雙重認同者,政大選研中心的數據是2015年的33.7%(2007年時還有44.7%),而中研院2013年的數據則僅有24.4%。

Opinion Sources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mofa/y/mofa_yu3.php
余光中散文選
https://www.twreporter.org/a/identity-twstory
中國人或台灣人?你我都曾遇到的身分認同難題

余 光 中

1 長橋古堡   一行六人終于上得橋來。迎接我們的是兩旁對立的燈柱,一盞盞古典的玻璃燈罩舉著暖目的金黃。刮面是水寒的河風,一面還欺凌著我的兩肘和膝蓋。所幸兩排金黃的橋燈,不但暖目,更加溫心,正好為夜行人御寒。水聲潺潺盈耳,橋下,想必是魔濤河了。三十多年前,獨客美國,常在冬天下午听斯麥塔納的《魔濤河》,和德伏乍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絕未想到,有一天竟會踏上他們的故鄉,把他們宏美的音波還原成這橋下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mofa/y/mofa_yu3.php

中國人或台灣人?你我都曾遇到的身分認同難題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回答「我是誰?」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來就不是容易的課題。Fill 1資料來源:Naiteh, Wu, 2015, “Political Competition Framed by the China Factor? –Looking beyond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 editor(s): Schubert,Gunter, Taiwan and

https://www.twreporter.org/a/identity-twstory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